本世纪初,半精纺技术在我国棉纺织行业逐渐兴起,并迅速获得巨大发展。如今,除了专业的半精纺生产企业,半精纺技术在棉纺企业的运用已经习以为常,但技术发展无止境,深入半精纺原发地毛纺行业,并系统、全面了解毛、麻、丝的纺纱设备与相关知识,弥补棉纺设备及工艺方面不足,形成棉纺成系统的半精纺多品种生产装备与工艺,对于研发不同纤维特性混纺新品或许有一定借鉴作用。
一、半精纺技术来历
“半精纺”技术出现有些偶然,通常毛纤维长度在70~110mm范围,上世纪新西兰出产一种长度为50mm左右的羊毛,尝试了一种新的纺纱流程:和毛→梳毛机梳理制条→针梳→粗纱→细纱。该流程区别传统精纺长流程,梳毛机成条后无需经过精梳和反复梳理,直接进入了纺纱工序,人们把这种流程称作半精纺。由于50mm相当于棉纺的中长纤维长度,满足棉纺工艺要求,逐渐被棉纺企业所推广应用。
二、毛纺与棉纺技术的交融
毛纺虽然纱锭数区区几百万锭,但毛纺尤其精纺专门生产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出口欧、美、日发达国家换取巨额外汇令人瞩目。毛纺一些新型纺纱技术对棉纺技术发展的深度影响,如赛络纺、赛络菲尔纺、缆型纺等应用,棉纺在应对各种可纺性差的纤维技术手段更多,如生产高支轻薄织物、各种弹力织物、低捻度甚至无捻织物等成为可能,并极大丰富现有非棉类产品,已经远超毛纺、棉纺本身产品类别。
当今科技进步目不暇接,跨行跨界技术互相渗透、交融、启发。棉纺把上述技术发挥得炉火纯青。市场上所谓AB纱、麻灰纱、包芯纱、无捻纺及超特细纱纺(棉纤维包缠在可溶性长丝的骨干上),嵌入纺等技术均广泛引用赛络纺、赛络菲尔纺等技术原理,改造便捷。赛络纺股线结构,毛羽大幅减少,棉纺质量及成本受益匪浅。就毛羽来说,赛络菲尔纺纱先“预捻”再“强捻”的特殊方式,使初始阶段毛羽产生量减少。缆型纺纱线毛羽少、强力高、耐磨性好,对细纱、自络、织机的产量和效率显著提高,同时省去并捻线工序,缩短了纺纱流程。
半精纺使用原料不少是采用染色后纺纱,且使用原料档次较高,它将现代棉纺技术与毛纺技术有机结合,生产出有不同风格的半精纱线。纱线既有精毛纺纱的特点,又有粗毛纺纱风格,弥补了粗毛纺工艺生产的纱线支数偏低,毛羽多,条干不匀差等弱环。目前已大量用于纬编机的横机、大圆机,无梭织机的剑杆、喷气、片梭等织机上生产纱线,由于半精纺纱一般采用羊毛(线)、羊绒、麻纤、绢丝等高档纤维原料,故半精纺色纺纱的档次高于棉及其他各类色纺纱,使企业能获得较高的获利空间。
三、棉纺半精纺技术的瓶颈
目前棉纺厂本身前纺设备受限,为加工棉纤维而设计,功能相对单一。一些转型非棉生产模式,借助半精纺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,不能适应“小批量、多混纺、多品种”生产形式,使传统棉纺前纺工序难以应对,质量与生产得不到保证,带来以下问题:
一是为应付小订单,预处理设备有些临时拼凑,既不系统正规,又不利于质量,开松、混和、渗透、不匀率等要求。
二是对每一种进厂原料的整体性能并不掌控。由于没有专用仪器,对纤维物理与化学性能参数、比电阻及可纺性等相关指标,往往因翻改频繁,来不及对纤维进行检测,或干脆不做。有些好的纺企做单唛或混纺快速试纺,检验可纺性,但不系统。
三是原料养生或预处理中使用的防静电剂、和毛油、防滑剂等来源、型号、比例没有优化,使用不规范。很多所谓经验不过是低效、低速,不具普及性,没有规范技术支撑。
四是多品种、多混合的生产模式下,小批量与混和均匀度及质量的矛盾难以平衡,尤其色纺。不少纺企为了确保混和质量仍然沿用手工混棉的流程,原料→预开松→原料称重→人工混棉→打包。即手工预开松(撕扯)、称重(按投料单的比例称量)、混棉(上下分布均匀),费工费力。
清棉拌混+并条三道并,流程不能一气呵成;盘混对纤维损伤大,易产生束丝及棉结;传统棉纺混棉机“横铺直取”属于“时差等厚”混棉,混和不精准;多仓可以实现“等比不等厚”;清棉流程加二个四仓可解决混和不匀问题,但无法小批量、多组分均匀混和。
其次,鉴于非棉原料中毛、麻、丝的特殊性,即多数为梳理或加工中间的长短不一的短纤维或落棉,甚至下脚,每个环节由于原本处理工艺、助剂、和毛油等不同,原料表面性状、摩擦因数差异,一旦进入传统棉纺清花流程,用何种类型打手(角钉、圆柱、鼻形、锯齿等)及尘棒(三角、矩形或圆形)或漏底(封还是开),以何种速度开松,混和均匀的基本配置,是否损伤纤维,会否出现缠绕及无法成卷。盖板式梳棉机及相关针布器材适合多少混纺比的毛、麻、丝等纤维正常梳理,能否正常出条,并没有按纤维品种归类系统的配套。同时,生产是建立在高效、流畅、稳定、智能的基础上,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控技术,破解技术短板。
四、原料决定成功
半精纺原料来源广泛,非棉纤维中天然纤维的毛、麻、绢丝等,化纤纤维的涤纶、腈纶、锦纶、丙纶、维纶等,功能性纤维的超细旦、高强高模化纤(碳纤、芳纶)等,纤维素纤维的天丝、莫代尔、莱赛尔等。
原料性能好坏,考虑全过程生产稳定顺畅,能否简单预处理就能正常生产,而不是出现缠、绕、堵等问题,落棉、断头增加,生产不能连续化,制成率明显偏低,严重影响生产成本和效率。因此,企业开发产品与市场需求和采购合适的原料息息相关,做到心中有数。
原料多样性也带来了原料渠道五花八门,什么大化纤、小化纤、小作坊加工纤维、再生纤维等,对纺企生产及质量影响同仁们感同身受。其中毛、麻、绢丝原料丰富多彩:
羊毛通常指绵羊毛,有细羊毛、半细毛、超细羊毛,按加工方式有:牵切毛条、炭化毛、短毛条、开松毛条、切断毛条,按整理加工有拉细羊毛、膨化羊毛、丝光羊毛、防缩羊毛、抗起球羊毛。特种毛有马海毛、兔毛、牦牛毛、骆驼毛、羊驼毛、貂毛等,稀缺的山羊绒、牦牛绒、骆驼绒及羔羊毛、彩色毛等,还有进口澳大利亚毛、新西兰毛、阿根廷毛等。
麻原料可以去专业麻加工厂采购,北方主要有亚麻、汉麻原料厂,南方有苎麻、汉麻及剑麻等原料厂,提供不同纺纱要求的麻初加工原料。苎麻有5种:精干麻、精干麻(短麻)、落麻(老工艺)、落麻(新工艺)、麻条。亚麻也有5种:打成麻、粗麻、机器短麻初梳、再梳的短纤维、短麻精梳和联合梳麻机的落麻。手轮制麻加工的亚麻二粗经过打麻机可加工成为纤维长度平均30~40mm、含杂率低于3%的棉型亚麻(俗称亚麻棉),可用于棉纺行业纺制麻/棉混纺纱等。另有用于色纺的汉麻纤维也有4种:棉型纤维、绒型纤维、精梳落麻、普梳麻条。
绢丝把养蚕、制丝、丝织中产生的疵茧、废丝加工,并在圆梳机或直梳落绵及切绵后获得末道落绵作为丝纺原料,属于短纤,也是棉纺厂通常所用的丝原料。其中,桑蚕茧丝落绵价格较贵,柞蚕茧丝、野蚕茧丝、蓖麻蚕落绵,价格相对实惠。
采购非棉原料较之棉花分类更细,同一种原料按照纤维长度、整齐度、加工深度、可纺性、最终产品风格均影响到价格,涉及到生产成本、制成率、效率等需要认真测算,找到自己企业生产经营平衡点。
五、解决棉纺加工中的技术短板
如何打通这一环节,需要大家群策群力,系统全面来考虑。同时,解决信息碎片化的问题,笔者只是抛砖引玉。
一是棉纺厂吸取毛、麻、丝纺企设备及工艺中的优势,解决在前道生产一些可纺性极差的纤维的技术瓶颈。因为毛纺、绢纺等设备国家早已定型的一批先进设备,混和梳理有独特之处,纺机厂整合棉纺与毛纺设备精华,将毛纺多联梳棉机、和毛机、梳理机,包括打手形式,针布器材等与棉纺开发的新技术经过再创新,嫁接智能、信息化技术精准控制不同纤维的混比,做到连续、自动,高产、简便灵活的清梳联机。
目前,除了借用毛纺“和毛机→风机→和毛仓”的混料技术,对老梳棉机A186D、F、G型、FA201系列等改造,做到一机一斗型式,即通用的半精纺容积式震荡喂毛斗。高端精细和毛机(羊绒混和)带匀整毛斗,满足产品升级高品质需要。
如果为降低成本,购入较差超长及纠缠的原料,可参考毛纺的开松机、切断机及梳理部分联梳机、栉梳机等适应灵活多变的品种翻改及调整工艺的设备,而目前研发的半精纺梳理机就是把毛纺喂毛、称量、开松和棉纺梳理结合在一起适合半精纺原料的定型设备;推广简易清梳联,清花与梳棉对接的管道根据混合的品种批量灵活调整。
二是棉纺设备功能化、智能化、便捷化还有提升空间。在适应多品种翻改的适应性上下功夫,满足个性化、小批量,多品种,多色号的趋势。
研发适合混纺、色纺的智能开包、装盘、配重抓取、混和的自动化流程设备。现代激光测距技术可以解决棉包取、放机械手的分阶段运行及棉包定位取放。视觉识别系统、编码解码系统解决棉包及纤维品种识别、跟踪、管理。传感系统解决电子配重,精准抓取。
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可实行组合设备得到应用,采用精细混棉机(如JSB125型),连接开松机(如JSK510型)适合毛棉、麻棉等小批量生产,而“全混为主、条混为辅”的工艺路线时,则连接抓棉机、开棉机可以大批量连续生产。
棉纺梳棉机需研发梳理除杂智能可调满足多样化原料质量要求。借鉴国外梳棉机道夫下端棉网在线监测色结仪器以及锡林、盖板在线磨针,长期稳定控制色结、棉结。
推广并条机两眼单独调整工艺的并条机(如TMFD81S型并条机)。无需调换工艺齿轮,两眼伺服电机可单独无级变速,能够满足色纺频繁调节、精准快捷的需求。
色纺混条机(又称彩色并条机)可用于棉及棉型纤维的花色纺纱生产,利用其多组牵伸喂入机构,将基本色作为底色,采用特殊工艺,可以喂入四色不同颜色的毛条或棉条或化纤条,通过电脑控制各组颜色作交替变化与比例变化,用于纺制颜色渐进变化的彩色条,其优点是较段染加工成本低,且颜色变化过渡区效果明显。纺制出的纱线称之为彩虹纱。
棉纺细纱机捻度变换两面是一致的,而毛纺细纱机,牵伸和捻度两面车各自能变换,这就影响了锭子有效利用。如推广细纱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驱动,卷绕机构简化,实现无极调速,更换工艺,翻改品种变得简单。
三是加快5G+AI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与云计算融合加快智能化的步伐,对不同原料、不同品种所用的纺纱工艺、技术、设备、器材、助剂、物料、用途及性价比等信息采集、联网、检测及质量预报、效率分析、能耗物耗等信息,通过对碎片化信息整合,基于CPS全过程互联互通及智能可视化客户交互平台,完善与提取更为可靠、高效、实用的应用技术。让所有纺企做到资源储存、智能优化、决策、推荐与共享。当然,每个企业可以现在着手筹备该项有意义的工作。
四是推广半精纺中我国独创的色纺专利混和技术(桂亚夫混棉专利技术),该技术也适合棉纺厂多纤维混纺的常规生产的混和效果。其混和理念新颖、构思巧妙、结构简单,实现了平铺直取、换向混和等多种混和原理的集成,达到按比例铺层(叠加)混和效果,甚至可以减少仓数或取消多仓。尤其解决了色纺与打样过程中繁重的手工预混,在清棉喂入时只要按混和比例的各种原料称重后直接扔进去即可,改善了工作环境,简化了操作管理,色纺混和质量确保稳定。
六、半精纺预处理相关注意事项
如果采用原料价格较为昂贵,则必须控制短绒及落棉,降低成本。预处理好坏决定生产流畅,首先把好原料关,通过和毛油的润湿性和渗透性的测定,解决原料可纺性选用方案问题,其次有针对性选择不同原料选用不同和毛油种类,把握好喷洒方式和养生时间。
七、结 语
为解决棉纺设备在纺制非棉,尤其毛、麻、绢丝等原料可纺性差的技术短板,需要全面系统对现有棉纺设备单一功能进行改造,嫁接,创新。尤其棉纺前纺工序应借鉴半精纺预处理技术,包括工艺、设备、器材、改善可纺性,消除静电的和毛油、助剂、防滑剂等技术及使用方法。满足质量、产量、效率、性价比等方面要求。 |